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晚夏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刻出现在夏朝第14任帝王孔甲的统治下。《国语·周语下》中明确提到:“孔甲乱夏,四世而陨。”这句话表明了孔甲的统治对夏朝的毁灭性影响。
孔甲并非夏朝第11任君主不降的亲生儿子。不降的性格乖张、性情多变,导致他认为孔甲不适合继承帝位,认为弟弟扃在治国理政上更有经验。因此,他将帝位禅让给了扃,自己则退居太上皇的位子。扃执政的第十年,不降去世,之后的第十八年,扃也因病去世。然而,扃在临终时并没有将帝位传给孔甲,而是把权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廑,即胤甲。廑即位后,将都城迁回了西河。廑在位八年时,发生了天空出现“十日并出”的异象,当时的百姓和朝廷认为这是妖孽作怪,这与当时人们对自然的认知水平较低有着密切关系。同年,帝廑去世,孔甲终于继位。
孔甲的继位并未得到父亲不降的正式认可,直到两任君主更替,时隔26年之后,他才终于继承了大统。或许正因为如此的曲折经历,孔甲对自己的责任心有了更深的反思。尤其是“十日并出”的异象让他认为,朝廷和百姓未能足够敬畏天命,导致了上天的警告。于是,孔甲即位后立刻着手改革祭祀制度,强调要敬天顺天,改革的核心便是要恭敬天帝,依照天道行事。
展开剩余72%孔甲的改革顺应了当时的民意,并安抚了百姓的情绪,得到了广泛的好评。甚至在先秦时期的《清华简·厚父》一文中,分析夏桀亡国的原因时,都将桀废除孔甲制定的祀典作为主要责任之一。孔甲虽然在祭祀制度上有了明显改进,强调恭顺天命,但在实际治理中,却过于夸大了鬼神的作用,忽视了人本身的力量,尤其是忽视了君主的治理职责。他一方面忽视国家实际情况,铺张浪费,极力侍奉神明;另一方面却沉迷于歌舞升平,纵欲放纵。这使得诸侯国纷纷心生不满,渐渐离心离德,导致大夏朝的盛极而衰,朝廷开始出现崩溃的苗头。
孔甲的不端行为和荒诞事例,虽然文献没有详细记载,但《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史记·夏本纪》以及《吕氏春秋·季夏纪》中,均提及了孔甲的一些怪异事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作为国君的种种荒诞。
其中一则传说称,孔甲非常喜爱龙。相传在孔甲在位时,由于他对天帝的敬奉,天帝特赐四条龙来为他驾车。这四条龙雌雄成对,分别来自黄河和汉水。孔甲和大臣们并不会饲养龙,甚至连专门养龙的豢龙氏家族也无法安抚这些龙。无奈之下,衰落的陶唐氏后人刘累提出,他曾学过驯龙之术,愿意为孔甲养龙。于是孔甲封刘累为御龙氏,还将豕韦氏的封地转赠给他。
然而不久之后,刘累的其中一条雌龙死去,刘累将龙肉做成肉酱献给了孔甲,孔甲食后大加赞赏,并命人向刘累索要更多的龙肉。刘累心生恐惧,便悄然逃到鲁山一带隐居。虽然这则故事充满了神话色彩,但可以看出,孔甲对鬼神信仰的执迷不悟,或许让他误将鳄鱼当作龙,给了刘累可乘之机。这种迷信信仰和荒诞行为显然是治理国家的重大障碍,国家的衰败似乎也就变得不可避免。
另外一则事迹讲述了孔甲一次去东阳萯山打猎的故事。当天刮起了大风,尘土飞扬,天色昏暗。孔甲一行迷失方向,误入一户百姓家中。恰逢家中的女主人正在生育。有人说:“君王降临,必是个大吉之兆,孩子将来必定大富大贵。”也有人说:“恐怕孩子难享这份福气,将来会有灾难。”孔甲听后不以为然,便表示:“让这孩子做我的儿子,谁敢加害他?”于是他将孩子带回宫中。
然而,孩子长大后,一次风暴中,帐篷被掀起,屋梁裂开,一把斧头从上面掉下来,砍断了他的脚。孔甲只能让他做守门官。孔甲感叹道:“唉!这灾难恐怕是命中注定吧。”于是他作了一首《破斧》歌,这首歌被视为最早的“东音”,但可惜的是,歌曲未能流传下来。
孔甲在位九年后去世,由其子皋继位。皋在位11年,关于其具体政务的记载几乎没有。帝皋去世后,皋的儿子发继承王位。虽然夏朝在发继位时仍有一定的实力,甚至曾出现“诸夷宾于王门,再保庸会于上池,诸夷入舞”的盛况,但发在位17年后去世,他的儿子桀继位,导致已经衰败的晚夏朝进入了一个加速灭亡的阶段。
——本文摘自李琳之《晚夏殷商八百年》。为了提高流畅性,删去了部分注释。需要详细资料者,可以参考原著。
作者简介
李琳之,历史学者,出版了《中华祖脉》《家国往事》《祖先,祖先》《元中国时代》《前中国时代》等十余部著作。特别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前中国时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大地场景》《元中国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华夏大地场景》,以及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三部著作,构成了从公元前4000至前1046年完整的上古史体系,是国内外首套结合考古学与文献学的系列图书。
发布于:天津市正规实盘配资平台,保宇配资,十大配资平台app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