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抗战老兵的沉默与荣光:台儿庄战役英雄仵德厚的传奇人生
2005年8月26日,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参观者。95岁高龄的陕西农民仵德厚在家人搀扶下,坐着轮椅缓缓进入展厅。当老人来到一楼展厅时,墙上的一张泛黄照片突然让他浑浊的双眼泛起泪光。他颤抖着让家人推近轮椅,艰难地支撑着瘦弱的身躯站起来,用布满皱纹的手向照片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随后,老人用沙哑的声音对身旁的讲解员说:\"这张照片...还是不要挂在这里了。\"整个展厅瞬间安静下来,参观者们惊讶地望着这位佝偻的老人,很难将眼前这位风烛残年的老农与墙上那位英姿飒爽的抗战英雄联系起来。
照片下方的铭牌赫然写着\"第30师176团3营营长仵德厚\"。在纪念馆中,能够享有单人照片展示的军官多为师级以上指挥官,而仵德厚作为为数不多被铭记的营级军官,他的照片能够在此展出,足见其在台儿庄战役中的特殊贡献。这位曾经的抗日英雄为何最终归隐田园?又为何不愿自己的照片被公开展示?让我们回溯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探寻这位沉默英雄的传奇人生。
展开剩余79%从师范生到铁血军人
1910年,仵德厚出生于陕西三原县一个普通农家。1926年,16岁的他考入陕西第三师范学校,本可走上教书育人的道路。然而时局动荡,冯玉祥部队在当地招募学兵时,为减轻家庭负担,这个农家少年毅然投笔从戎。在军旅生涯中,仵德厚历经大小战役无数,但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1938年那场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
当时,日军在攻占南京、济南后,正剑指徐州。这座自古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北可威胁齐鲁,南可控江淮,更扼守东西交通大动脉陇海铁路。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精心布防,以台儿庄为关键支点。日军板垣、矶谷两大师团分进合击,妄图在此会师后直取徐州。中国军队在临沂、滕县等地顽强阻击,但战况依然危急。
血战台儿庄
1938年3月23日,日军对台儿庄发动总攻。在飞机、坦克、重炮的狂轰滥炸下,城墙多处坍塌,日军突入城内。守军31师伤亡惨重,师长池峰城一度请求撤退。但李宗仁严令:\"胜负之数决定于最后五分钟!\"孙连仲将军更是下达了\"士兵打完了军官填,军官填完了我来填\"的死命令。
正是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时任营长的仵德厚临危受命。他精选40名勇士组成敢死队,趁夜色突入城内。台儿庄街道狭窄,巷道纵横,正适合西北军擅长的近战夜战。仵德厚亲率部队逐屋争夺,大刀与手榴弹成为最有效的武器。在一处民宅,当战士们推倒一面山墙时,只听见砖石下传来日军凄厉的惨叫;面对端着刺刀扑来的敌人,仵德厚挥刀格挡,一个漂亮的迎面劈砍,敌兵脖颈顿时血如泉涌...
经过一夜血战,仵德厚部与守军终于肃清城内日军。当硝烟散尽,他率领的敢死队仅剩3人幸存,全营600余官兵也仅存百余人。这场战役中,仵德厚因战功卓著被擢升为中校团长,后更晋升少将副师长,荣获甲种一等嘉禾勋章等多项殊荣。
历史转折与人生沉浮
抗战胜利后,仵德厚的命运却因内战发生转折。1948年太原战役期间,时任30军27师少将副师长的他,与师长戴炳南一起破坏了军长黄樵松的起义计划,导致解放军攻城部队遭受重大损失。太原解放后,仵德厚被俘,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牢狱生活。
1975年,65岁的仵德厚获释回乡,等待他的却是双重的噩耗:父亲与妻子都已离世。特别是他的妻子,这位河北望族的大家闺秀,在丈夫被俘后独自带着三个孩子回到陕西老家,在6平米的土屋中艰难度日,最终没能等到夫妻团聚的时刻。晚年的仵德厚常含泪回忆,说自己一生最对不起的就是妻子。
沉默的晚年
回到家乡的仵德厚过着清贫的生活,从放羊种地到砖厂工作,这位曾经的将军一切从头学起。直到2004年凤凰卫视《冷暖人生》的专访,才让这位隐居乡间的抗战英雄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当记者称他为\"将军\"时,老人连连摆手:\"不敢当!我只是抗日战争一个幸存的老兵...\"在他心中,真正的荣誉属于那些牺牲的战友,自己不过是承载他们记忆的幸存者。
2007年6月6日,仵德厚与世长辞。葬礼上,数百名自发前来吊唁的民众用鲜花和泪水,送别了这位充满争议却又真实可敬的抗战老兵。他的一生,既有奋勇杀敌的荣光,也有历史选择的遗憾;既有军人的铁血,也有普通人的温情。正如他儿子所说:\"父亲这一生没有白活。\"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他确实用鲜血书写了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发布于:天津市正规实盘配资平台,保宇配资,十大配资平台app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